Menu
中小學數學應用創意信息圖設計比賽旨在提高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及加強學生對數學在現實生活不同範疇的應用之認識。
年級
高小
獎項
銀獎
得獎作品名稱
作品集主題
得獎作品簡介
樓梯,周圍也能見到,但原來樓梯的設計標準也很講究?!
這個信息圖的標題是「香港樓梯成績表」。一直也沒有留意,原來政府公共樓梯的高度和闊度標準分別是280毫米和150毫米呢!這個信息圖替香港其中三條樓梯評分。
評分標準如下:高度和闊度各佔50分,每超出標準1%扣1分。再把總分(100分)減去高度和闊度超出的百分率 = 總成績 。
第一條樓梯的位置:屯門屯興路往屯喜路
總成積:69分
計分方法:高度:(280 – 230) ÷ 280 × 100% ≈ 窄了18%
闊度:(170 – 150) ÷ 150 × 100% ≈ 高了13%
第二條樓梯的位置:九龍塘窩打老道近福沙道
總成績:54分
計分方法:闊度:(280 – 250) ÷ 280 × 100% ≈ 窄了11%
高度:(200 – 150) ÷ 150 × 100% ≈ 高了33%
第三條樓梯的位置:上環樓梯街
總成績:32分
計分方法: 闊度:(280 – 220) ÷ 280 × 100% ≈ 窄了21%
高度:(220 – 150) ÷ 150 × 100% ≈ 高了47%
得獎作品
年級
高小
獎項
銀獎
得獎作品名稱
作品集主題
得獎作品簡介
這個信息圖介紹的就是巴哈爾塔(AI Bahr Towers)的遮陽系統,由於巴哈爾塔位於的杜拜是非常炎熱的,所以其他建築物都需要開啟大量的冷氣機以保持室內溫度舒適,但巴哈爾塔的遮陽系統正好能解決此問題。 這個遮陽系統是由1049個可開合等邊三角形屏風密鋪而成的,所以當它們全部打開時,就能100%覆蓋被太陽照射到的位置,而建築物的北側則因為不會被太陽直接照射所以不用遮擋。 這個遮陽系統能令巴哈爾塔內的溫度保持恆溫,減低開啟冷氣機的需要,還能將CO2排放量減少1750噸,可以說對減緩全球暖化的幫助非常大!
得獎作品
年級
高小
獎項
銅獎
得獎作品名稱
作品集主題
得獎作品簡介
這個信息圖是以比較香港的行車隧道為主題。分別以全港最短的雙管三線隧道——沙田嶺隧道和全港最長的雙管雙線隧道—屯門至赤鱲角隧道作比較,希望找出最短的三線隧道和最長的雙線隧道的分別。 從中間的數線部份可以看到,沙田嶺隧道長1000米,而屯門至赤鱲角隧道長5000米。以一架豐田石油氣的士(型號:TSS1OR-AEPBC) 做標準。經計算後,發現原來沙田嶺隧道的容量能夠容納大約630架的士,而屯門至赤鱲角隧道的容量則可容納約2120架的士,真想不到兩條隧道只是長度和行車線的不同就有這麼大的區別。 閱讀完這幅訊息圖後,希望大家透過這兩條隧道的比較藉此加深對香港行車隧道的認識。
得獎作品
年級
高小
獎項
銅獎
得獎作品名稱
作品集主題
得獎作品簡介
這個信息圖是關於香港歷史建築的現況。全港原有1219幢歷史建築,三級歷史建築最多,佔約一半數量。地圖顯示歷史建築在香港島、九龍、新界各個主要區域的分佈。其中一些例子包括大埔瞭望台、協恩中學教堂、西區裁判法院。新界的歷史建築最多,有648個,佔全港的一半數量。但一級歷史建築比例最多的卻在是香港島,的確,香港島裡有不少珍貴的英國佔領時期的歷史建築。
隨著城市的發展,已被評級但被清拆的歷史建築有31幢。希望這幅信息圖能讓大家對歷史建築有更闊更深的理解,一起保育歷史建築吧!
得獎作品
年級
高小
獎項
銅獎
得獎作品名稱
作品集主題
得獎作品簡介
香港國際機場享譽盛名。在2014年的客運量超過6300萬人次,貨運量達430萬公噸,飛機升降量達390000架次,是全球最繁忙的航空樞紐之一。機場雙跑道系統於繁忙時間升降量在2015年已飽和,達每小時最高升降量68架次。
有見及此,興建第三條跑道是一件事不宜遲的事。經過多年的努力及興建,第三條跑道於2022年11月25日正式啟用,新跑道全長3800米,增加57個停機坪位,機場每小時可處理的航班由68班升至102班,每年可處理額外3000萬人次客運量。為方便乘客,備有捷運系統連接二號客運大樓,最高車速達每小時80公里;運送行李的速度也能做到每小時25至36公里,非常方便及快捷。
從數字上可見,第三條跑道的興建實在是香港重要里程碑!
得獎作品
年級
高小
獎項
銅獎
得獎作品名稱
作品集主題
得獎作品簡介
世界上有很多十分宏偉的建築,它們的外觀都十分漂亮。我很喜愛古時的建築,特別是古希臘神殿。原來古希臘神殿是按照黃金比例設計和興建,我嘗試繪畫黃金矩形,並把黃金矩形放到古希臘神殿上,發現神殿的設計,如支撐柱擺放的位置,屋頂的傾斜度都與黃金矩形有關。
所以建策的外型是否美觀,其實也是利用數學計算出來的。
世界上有很多十分宏偉的建築,它們的外觀都十分漂亮。我很喜愛古時的建築,特別是古希臘神殿。原來古希臘神殿是按照黃金比例設計和興建,我嘗試繪畫黃金矩形,並把黃金矩形放到古希臘神殿上,發現神殿的設計,如支撐柱擺放的位置,屋頂的傾斜度都與黃金矩形有關。
所以建策的外型是否美觀,其實也是利用數學計算出來的。
得獎作品
年級
初中
獎項
銅獎
得獎作品名稱
哥特式拱門
作品集主題
得獎作品簡介
我選擇這個題目的原因是在西方教堂建築,很常用到哥特式拱門,而我認為這些拱門令教堂看上去巍然屹立,氣勢磅礡。
我發現到哥特式拱門用到有關於數學的概念來設計,原來哥特式拱門會以長方形的左右兩角來作圓心,在兩個圓心畫上相同大小的圓後,在兩個圓的交叉點作為個拱門的頂端,從而設計出哥特式拱門。
哥特式拱門常用於西方的教堂,例如德國科隆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用到哥特式拱門,也是世界第三大的教堂。
我學習到建築不只是在於設計,裏面還有數學的理念。我也學習到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用到數學。
得獎作品
年級
初中
獎項
銅獎
得獎作品名稱
作品集主題
得獎作品簡介
香港的「活力無限大橋」,是將軍澳跨灣大橋。它的名字的由來,正是源於拱橋的幅度與數學「無限」的符號相似。
大橋設計的三維空間,全長1800米,70米高,橋下淨空是17米,橋面的闊度是34.3米。橋內有雙向行車道、單車道和行人道,它們的闊度分別是6.78米、4米和3.5米。而拱橋長200米,重量達10000公噸,重量等同於約50架客機。從以上已有的數據,再運用三角學公式()可以得出拱橋的傾斜度約45o。
本次的研習讓我體會到數學與生活是息息相關。一條橋的設計與建造,是可以隱藏了不同的數學元素及原理,當中更有一份數學的美。
得獎作品
年級
初中
獎項
銅獎
得獎作品名稱
作品集主題
得獎作品簡介
這個信息圖的主題是在建築的範疇運用數學,而我的設計裏包含了實用階段和藝術階段兩個方面。可能大家將數學和建築連繫在一起時就會想起如何用許多數學的公式來計算或測量一些建築的比例長闊等。但我認為數學不單是對構成建築的結構或支撐方面有作用,還是一種有規律、賞心悅目的美。
這個信息圖的理念是希望閱讀後的人都可以清楚地明白到數學對一個建築的重要性,以及數學在建築範疇中各部分有何作用。
在內容方面,實用階段分為:幾何學、等差數列和計數機模擬的形式;藝術階段分為:數學成就建築美學及鑲嵌密鋪等數學對象。每個小標題均附有圖像及部分算式及強調重點,讓讀者可以更清楚明瞭地了解概念。
得獎作品
年級
初中
獎項
銅獎
得獎作品名稱
作品集主題
得獎作品簡介
埃及古夫金字塔是世界上其中一個偉大的建築物,這個金字塔令我想到了一些與數學計算有關。
首先,如果把10億個古夫金字塔從太陽到地球全部疊在一起,就會剛剛好。即把塔高乘以10億倍,等於146590000公里,地球與太陽的近日點為147095000公里,兩個數值都相當接近。
其次,金字塔塔底周界為921.48米,如果把周界除以塔高的2倍,即把921.48除以293.18,除了的數值為3.14305205⋯,這與圓周率π的數值(3.141592654⋯)相當接近,兩者相差不足百分之一。
最後,金字塔內的廳室呈一個直角三角形,其每邊邊長的比例剛剛好是3:4:5,這亦完美配合了勾股定理。
希望透過這次的探究,令人多思考建築物與數學的關係,更讚歎古時建築背後所隱藏著的數學。
得獎作品
年級
高中
獎項
銅獎
得獎作品名稱
作品集主題
得獎作品簡介
教堂的形狀大多是呈十字形,有明確的對稱軸。設計風格以哥德式為主,外型高聳削瘦。而教堂能建造得如此之高,全因一道道美麗的拱門設計。拱形的結構使建築物壓力平均分佈,從而增加了它的承受能力、不易倒塌。部分教堂的結構有著 1:1.618這個黃金比例,視覺上充滿著 「和諧與比例」。
教堂的窗戶用了幾何方式來創作圖案,每一條的直線曲都經過仔細規劃。彩色玻璃窗也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陽光照耀總是五光十色的。所以在顏色上我選用了水彩的漸變效果來呈現出光線的朦朧美。
最後,圖中右上方的圖案,是參考了教堂地磚鋪設和用於冥想的明陣,也顯示了密鋪和對稱的美感。
得獎作品
年級
高中
獎項
銅獎
得獎作品名稱
作品集主題
得獎作品簡介
北京天壇祈年殿,是明清兩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是一座鎏金寶頂、藍瓦紅柱、金碧輝煌的彩繪三層重檐圓形大殿。祈年殿按照“敬天禮神”的思想設計的,殿為圓形,象徵天圓;瓦為藍色,象徵藍天。祈年殿滿佈古人數學和天文學築跡,共用了3、4、12、28等數位系統。其三層結構代表「天地人」和「三垣」;殿內無大梁和長檁,檐頂以28根楠木柱和枋承重,環轉排列,象徵二十八星宿。4根龍井柱代表四季,用以支撐中層屋檐;中層12根金柱和外圍12根檐柱代表12個月和12時辰。
畫面下方畫的是北京天壇的鳥瞰圖,讓各位感受天壇建築群的浩然氣勢。右上方是天壇祈年殿的外觀圖和剖面圖,使觀者更直觀的瞭解內外勾結。其餘部分講述及繪製了祈年殿的部分資訊。
得獎作品
修訂日期:2024年12月06日
© 2024. 教育局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