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是次奖励计划旨在促进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历史,营造校园的阅读风气和文化;及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鼓励他们透过电子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探求历史知识,并建立正面的价值观及态度。
2022年度的奖励计划于2022年4月至8月举行,共有148所中学报名、接近19,000名学生参与,人数为4届之最。本届共有51位学生表现优异,获颁「优异奖」。 10队学生小组共32位学生获颁发「创意奖」。此外,6队学生小组共22位学生获颁发「学术奖」。最后,55间学校的参加学生完成率达75%或以下,获颁「学校参与奖」,以作鼓励。
创意奖、学术奖及优异奖的得奖条件如下:
「初中历史电子阅读计划2022颁奖礼」于2022年11月14日假香港大学陆佑堂举行。
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博士为颁奖礼主礼,与一众嘉宾颁发奖项予得奖学生,表扬他们的优秀表现,并勉励学生从阅读中发掘研习历史的乐趣,以及从中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颁奖仪式后,获奖学生及其任教老师分享他们的学习经历和心得。同场亦设「创意奖」及「学术奖」获奖作品展览,让得奖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陈湛熙
徐宝燕
林慧钦
詹元熙
年级
初中
奖项
创意奖
得奖作品名称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明信片
作品集主题
得奖作品简介
「非遗明信片」一套十张,尺寸约为150毫米 x 100毫米,乃从各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抽选,并配上插图, 例如将长洲太平清醮配上包山和平安包插画,清楚地带出主题。
「非遗明信片」的创作,目的是为了让大众更关注和认识这些非遗项目。人们寄出明信片时,大多是想对远方朋友表达出关怀和问候,而大多数写明信片的人会选择能代表发送地的风景与习俗的明信片。因此,我们运用这一点设计明信片,向公众宣传香港的非遗项目,让大家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更强的认同感,强化国民身份认同;同时,也可推广香港非遗项目,以至弘扬中华文化的独特与多样性。
得奖作品
陈晓君
邹璐
王庭晞
年级
初中
奖项
创意奖
得奖作品名称
回家
作品集主题
得奖作品简介
十九世纪中后期,华人为求生计出洋工作或被人口贩子卖到外埠,离散的现象相当普遍。就此背景,我们以儿子的视角,创作了一个故事,描述父亲离乡别井到外地工作,以至客死异乡,最后在东华义庄的帮助下回到故乡,落叶归根的故事。
同时,我们也想借「回家」的主题,探讨「为什么东华义庄会帮助离乡别井的华工收拾骨殖送回故乡下葬呢?又落叶为什么要归根呢?」说到底,这是为了寻一个归处、找一方寄托。人世间浮浮沉沉,一番悲喜过后,才发现唯有故土最难离、乡音最难忘,这是几千年以来中华文化潜移默化滋养出的故土情感,也反映了华人对国民身份的强烈认同。
得奖作品
钟国情
廖绰嘉
年级
初中
奖项
创意奖
得奖作品名称
文化传统游香港
作品集主题
得奖作品简介
作为生活在香港的中国人,粤剧、舞火龙、凉茶和古琴艺术等都是我们传承的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们希望透过绘画方式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让这些非遗项目在香港薪火相传,得到尊重和保育,并与现代生活共融创新。
在表现手法方面,我们选用鲜艳的红色和橙色来表达热闹的气氛。当选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我们选了最喜欢的粤剧。粤剧的服装华丽夺目,表演者穿着鲜艳的蟒袍在舞台上起舞,让人目不暇给。在蟒袍上画功精细的图案亦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十分有趣。此外,大坑舞火龙更是热闹非凡的节庆活动。居民一同合作舞动火龙,寓意驱除疫症、求得平安,并展现互相关怀、关爱大众的精神。我们亦选取了古琴艺术(斲琴技艺),期望透过画作宣扬此艺术,让公众多认识斲琴的制作和其独特的琴音。至于选取了凉茶作为画作的内容,这是因为凉茶店是其中一位参与同学小时候与父亲经常光顾的地方,那里充满着他与父亲温暖的回忆,故此我们亦因而用了较为可爱的绘画风格,以表达这份关爱之情。
得奖作品
马嘉莉
黄绮錤
年级
初中
奖项
创意奖
得奖作品名称
东华三院文物馆及东华医院
作品集主题
得奖作品简介
东华三院作为香港最大的华人慈善团体之一,百多年来在赠医施药、社会福利、教育等不同方面对本港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其提供的多元服务长期以来为香港社会提供坚实的支援,渐渐成为本地华人社会的典范,增加了华人的归属感及凝聚力。
是次作品以东华三院文物馆及东华医院两座建筑为题,向东华三院一直在香港所担当的扶贫、医疗等不同历史角色致敬。作品均以3D打印及人手上色,呈现东华三院两座标志性建筑物的昔日光辉,展现它们所承担照顾及关爱华人的社会责任,并体现中国人血浓于水的国民身份认同。作品以医院外观表达东华三院扶助弱势社群的关爱、尊重及同理心的正面价值观;亦体现其百多年来以坚毅的精神,持续肩负华人慈善团体的责任感及承担精神,为香港社会作出贡献。
得奖作品
陈映彤
陈熙玥
何颖怡
谢子博
年级
初中
奖项
创意奖
得奖作品名称
东华三院的声望之路
作品集主题
得奖作品简介
我们的作品旨在展现东华三院对香港华人的关爱和贡献。以东华三院为主题的棋盘,四边按生、老、病、死分类,体现东华三院「救病拯危、安老康复、兴学育才、扶幼导青」的宗旨。
我们借着棋盘游戏呈现东华三院为香港作出的贡献 — 传递关爱和同理心。我们以水彩和塑胶彩绘画出东华三院的四种服务,包括教育、安老、医疗和殡葬。棋盘中间有一条「声望之路」,节录了一些东华三院由创办初期至现今变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而棋盘中间的立体建筑物是文武庙,我们以木棒搭建支架,涂上石塑粘土,最后以塑胶彩上色。
华人讲求「落叶归根」,东华医院为此设有义庄、并提供安排运返原籍安葬或为本地居民觅地安葬先人期间提供棺骨暂存服务。东华医院成立之初,华人对西医尚多怀疑,其中以中医医治华人突显其同理心。我们将东华三院因华人的需要而为其提供服务的建筑物画出来,呼应此特质。此外,东华医院建立前曾有一所义祠,港府见义祠里惨况非常,所以建立了东华医院,帮助华人治病,亦可见其关爱之情。此外,除上述提及于棋盘中间的「声望之路」外,我们亦设计了「事件卡」,让参与游戏的人士体会东华三院的关爱价值观。
东华三院对于在香港土生土长的我们有深刻的影响。东华三院所传递的关爱和同理心等正面价值观很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我们希望透过棋盘游戏,将东华三院为香港所作出的贡献以趣味的方式呈现出来。
得奖作品
陈嫣瑜
陈滢
陈玙恩
钟渝雯
年级
初中
奖项
创意奖
得奖作品名称
承传非遗与STEM创新 — 扎作灯笼
作品集主题
得奖作品简介
本作品的内容以香港地方志中心:〈香港—多元文化荟萃之地〉这篇文章为本,设计了一个扎作灯笼,以带出在香港珍贵的中华传统文化、手艺和习俗。扎作灯笼常见于中国传统节日,如香港潮人盂兰胜会、中秋节大坑舞火龙和黄大仙信俗等,当中的扎作技艺更属于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因此,我们选择了以灯笼扎作为是次的参赛作品。
我们认为中国传统图案的灯笼是最美的,所以在作品中我们画了中式的云、竹枝,也尝试了以传统风格加入我们喜欢的花,例如桃花。此外,除了学习扎作灯笼的传统手艺,我们还在灯笼的设计中融合了不同的 STEM元素,例如运用Arduino 编程,控制灯笼内的不同电子部件,如点燃香薰、播放音乐、开启仿蜡烛的灯,以及启动点阵显示器等,以创新科技融合传统扎作工艺,为观赏者带来崭新体验。
我们在制作竹架的过程中,手皮都磨损了;为灯笼贴上绢布时也花了很多时间,而画上图案也有相当的困难。由此可见,当我们认真地完成这个作品时,我们明白到传承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辛苦、困难和重要性。所以,我们更要学习和欣赏扎作手艺师傅对传统技艺的坚持,并珍惜和尊重这些民间传统,将它们加以保存和传承。
得奖作品
张雪岚
萧凯昕
黄凯盈
年级
初中
奖项
创意奖
得奖作品名称
无名英雄 – 华工
作品集主题
得奖作品简介
影片中展示的立体书以《无名英雄——华工》为题,主角为一众兴建美国太平洋铁路的华工。我们选用立体书来讲述华工的故事,因为相比枯燥无味的文字,色彩丰富的图画往往更能够提升观众的阅读兴趣,立体书自然也可达到这样的效果。
配合亲手制作的立体书,我们透过各个立体部件和互动装置,呈现华工工作时的苦况,并叙述他们遭受不公的待遇和对世界所作出的贡献,带出无名英雄——华工锲而不舍、忍辱负重和不求回报的美德。影片中,我们表达了对华工不屈精神的欣赏,同时鼓励观众仿效华工,在逆境时仍向着目标进发、永不轻言放弃的坚毅精神。
得奖作品
梁殷语
李卓萦
年级
初中
奖项
创意奖
得奖作品名称
内地与本港 - 守望相助、扶贫救济
作品集主题
得奖作品简介
在阅读香港地方志中心编:《香港志 · 总述 大事记》中〈多元文化荟萃之地〉一文后,我们希望借制作影片向观众介绍内地与本港守望相助和共同发展的历史。
影片中的「片中片」设计运用不同的例子体现内地与本港的慈善文化,无论是在多年前天灾频仍,两地人民互相运送支援物资,或是现在内地派员到港协助抗疫,我们都能看到内地与香港互助互爱的精神,让我们体会同理心和互相关怀的正面价值观。
我们更在影片的开首和结尾化身主角。我们以自己为原型,设计和绘画出可爱的卡通人物,再用定格动画的方式制作,配以生动有趣的对话,使影片更引人入胜。
得奖作品
修订日期:2024年10月24日
© 2024. 教育局版权所有